关注新智造网

新智造网 > 加工问答 > 问答详情 我要提问

定制50万套空调外机支架

认证会员 孙女士 | 来自:河北-衡水 | 浏览84次 | 提问时间:11-20 10:34 | 回答数量:0
外机支架,定制  500000套,有实力的厂家来 不是现货的哦。点击查看详细

支架订单 支架厂家

标签: 支架 空调外机支架 

您目前状态:非注册用户 (**部分为隐藏内容,仅对会员开放)

查看隐藏内容请先登录或注册会员 登  录 注  册

相关问答
以前看过这类产品广告,但一直没用过,没这东西的资料,现需要一个在线测量家用空调压缩机转子热套冷却后温度的非接触在线测温的电子产品,温度在50°C左右,求社区哪位大侠知道的推荐一个品牌或资料,先谢谢
这种红外遥测的设备都不怎么准的,受外界环境介质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不需要很准的话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用一用
我现在接到一个工作是做设备改造,需要从外引线进入真空镀膜机的腔室中转架上去,因为是刚接触真空镀膜机器,有几个问题请教大家: 1、是否有适合在在真空镀膜腔室内(最高温度可达300摄氏度)电线? 2、真空室内电线的连接处可以采用什么方式(一般的锡焊肯定不行)? 3、电线是接到朝一个方向不停转动的转架上,有没有好的结构可以实现? 有没有了解真空镀膜的大侠帮忙想想办法!谢谢!
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机床大国。在消费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一之后,2009年和2010年,产值也成为世界第一,超过了德国和日本。在业界和国外同行的眼中,新崛起的中国机床行业有着怎样的形象?他们对于这数个第一,又作何评价?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7项数控系统、17项功能部件及关键部件。并将此与重点开发的8大类57种主机产品并列,足见专项对功能部件行业的重视。      而在“十二五”机床行业发展规划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推进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产业化进程。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也坦言,功能部件、数控系统是目前机床行业产业结构的两大“短板”。因此,下一步行业的工作重点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有机结合。在这点上,有些企业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如华中数控与北京第一机床厂、大连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等,以数控系统产品技术入股,组建了多家公司。      和“十一五”期间相比,我国数控系统在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这次展会上记者也看到不少样机配备的是国产数控系统。尽管如此,一些主机厂还是表示,国产系统也不错,但是稳定性还是有待提高。同时,在国内一些主流主机厂的数控系统以及功能部件购置名单中,我们看到的多为西门子、发那科的身影。据了解,北京第一机床厂每年要从发那科进口230套系统,从西门子进口50套系统。      差距缩小了吗?      在“你认为国产机床与国外机床的差距是加大了还是缩小了?”的调查中,认为有不同程度缩小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近70%。其中,认为“差距缩小了不少”的受访者占17.5%,认为“差距缩小了一些”的占50%。这表明国产机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的确与国外产品缩小了差距,这一点已经得到行业人士的共识。      在展会现场,一位供职国外数控系统公司的人士就对记者表示,以他多年从事数控系统销售及对这个细分行业的了解,他个人认为现在国产数控系统与国外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越来越大了。    本次调查报告显示,中外机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工精度(25.2%)、可靠性(18.8%)、机床内部电、气、控等配置(16.5%)。这一调查结果基本和业内专家们的看法相吻合,他们在多年前就反复强调中外产品的差距主要来自于产品本身,并列举了以上这些要素,同时呼吁国内企业提高产品的这些参数,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缩小差距,赶超世界先进同行的步伐中,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给予机床行业的支持相当有力度。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装备制造行业开始重点关注,2009年启动了16个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名列其中。整个专项规划投资221亿元,其中中央直接投资100亿元。从2009年情况来看,专项总经费72亿元,课题194个项目。执行两年以来,成绩斐然。      在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的调查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达69.4%。这表明业界对国家支持以及专项的认可。      不过对于具体执行,受访者提出了多项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项:“验收手段应该更加严格”(38.0%),“申报程序应该更加简化”(29.8%),“申报的信息应该更加公开化”(28.7%)。有专家指出,专项的开展,实际上是国家、地方、企业三方联合的一个投资,其中国家和地方所占的比例要更大一些。既然是投资项目,就需要有相应的投资效益。专项的验收,就是论证投资效益的一个过程,其结果公正与否,关乎对投资者的责任、项目的正常开展,以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专项是否具有示范效应,推广价值如何,以及专项成果何时产业化,是目前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调查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另一份针对国外展商的调查表中,对“中国的扶持政策对外商企业是否产生影响”这个问题,近半(46%)的受访外商认为,中国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不会影响其在华市场的投资与发展。近两年,国家对行业的支持力度大,很多企业也在专项的实施中深受其益。作为国际竞争对手的外商的回答,却让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看待这些支持与优惠。国家的支持是不是行业发展的全部,行业发展的路径能否更加多元化?如果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时有助于缩小与国外先进同行的差距。 国产功能部件如何缩小差距?      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作为“机床大国”的中国,并没有缩小与国外先进同行的差距。这30%的受访者细分为三个层次:认为“差距不明显”的占15.6%,认为“差距加大了一些”的占14.4%,认为“差距加大了很多”的占2.5%。尽管在这次调查中持类似看法的人只是少数,但这种观点在某些细分行业和产品领域,却不乏数据支持与实例论证。2010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口总额为15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0%,并比历史最高记录的2008年还增长了27.8%。从2000年以来,中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逐年增大。缩小逆差,扩大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振兴机床乃至装备行业的一个必然过程。但机床行业2010年进口出现反弹行情,让我们深感国外产品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个人观点: + g4 L% r# K- Y% n+ ^R1.产品开发:几乎所有的机床结构的变革都是起源于欧美(日本也有,比较少),说明人家投入多,产出也多。 + U3 @7 s$ j; z! i& a) s" A2.工艺创新:产品开发其实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图纸或电脑模型转换为实体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工艺技术的支持,否则产品开发就变成了纸上谈兵,这个环节我们称为工艺,欧美叫know how,这方面日本不逊于欧美。我们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机床的精度、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此。 " |$ x; J+ z0 F" u* [3.基础制造能力:欧洲、日本的企业产业工人相对稳定,技术沉淀深厚,而我们新兴的机床企业普遍缺少这个,以前的老国有企业经过改造,也变得浮躁起来,基础制造能力与20年前比还有所不及。 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