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智造网

新智造网 > 加工问答 > 问答详情 我要提问

采购2600米铸铁管

认证会员 闫宏利 | 来自:山东-济南 | 浏览140次 | 提问时间:06-18 08:43 | 回答数量:0
采购铸管,500,数量2600米,有做的联系。点击查看详细

铸铁管订单 铸铁管厂家

标签: 铸铁管 铸铁件 

您目前状态:非注册用户 (**部分为隐藏内容,仅对会员开放)

查看隐藏内容请先登录或注册会员 登  录 注  册

相关问答
在铸造合金家族中,各类铸造合金的发展取决于其优势的发扬和劣势的抑制。铸铁与铸钢、有色合金相比,铸造性能较好,容易铸出形状复杂、壁厚不匀的铸件而较少产生铸造缺陷。因此,铁液的利用率高,产品的适用面广。此外,石墨铸铁还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诸如减摩性、缓震性、切削性、疲劳断裂性等方面的良好特性。   在材质竞争中,提高铸铁的比强度、增加强韧性、消除内在缺陷,对于减轻铸件重量,延长服役期,节约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铸铁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首先必需有良好的铁液质量。   一 铁液质量的内涵   铁液质量包括:温度、成分及成分精度,有害元素含量,非金属夹杂物数量、气体溶量和炉外可造性等。   铁液质量的控制分为熔炼,炉前处理和过滤三个环节。以下择要简述之。   二 熔炼     1.冲天炉要上新台阶   ① 获得高温铁液   尽管铸铁件浇注的工艺温度并不高,不同铸铁大多在1260℃~1400℃之间。但从获得优质铁液的观点看,应有较高的熔炼温度。高温熔炼保证了高的出铁温度,Fe、Si、Mn烧损少,炉况稳定,化学成分波动小。以发达国家为例,冲天炉内C的波动可控制在±0.05%,Si的波动可控制在±0.1%。高温熔炼,铁液中的S、O、H、N及夹杂物都会减少,炉料的不良遗传性将会减弱。   冲天炉获得高温铁液有三种方法:一是好的炉型,如两排大间距,冷风+固定碳在85%以上的优质焦炭,出铁温度可在1480℃以上。二是富氧送风,此法简便,调温迅速及时,但受供氧条件的制约,局限性很大。三是热送风,不同热风装置风温由150℃至600℃不等,适于开炉时间较长的工厂使用。   我国铸造厂多数生产规模较小,因此在相当时期内,“方法一”将是主要的措施。冷风作业,冲天炉的热利用率低,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热风冲天炉符合节能的国策,而且可结合着解决环境污染,满足社会生态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铸造业必将重组、兼并,扩大规模,实行集约化生产,热风作业将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采用热风与否必须考虑的两个问题是,是否有足够的连续作业时间,以及一次性投入的多少和投资的回收期。   利用炉气物理热的炉胆热风,风温在150℃~250℃,稳定在300℃以上的尚少。这种炉子配合中等以上品质(固定碳>80%)的焦炭,可得到1450℃~1500℃的铁液。同时利用物理热和化学热的冲天炉,风温在400℃~600℃,出炉温度可超过1500℃。风温在350℃以上,冲天炉有明显的冶金效果,炉内氧化气氛大为改善,炉渣活跃,渣中FeO<3%,铁液S低,炉内元素烧损减少,湿底作业时[Si]有所增加。从我国工厂经济实力考虑,应该着力开发高效、实用、经济型的热风冲天炉。     除了优质焦和热风外,含有CaO的铸造电石和特种碳化硅压铁加入炉内都有提温的辅助作用。铸造电石还是一种强脱硫剂;特种碳化硅压块作为炉料兼有增硅增碳和促进炉渣脱硫的功用。   ② 稳定炉膛尺寸   低质炉衬材料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炉衬侵蚀物污染铁液;侵蚀物改变炉渣的物理化学性状,从而影响炉子的顺行和去硫效果;炉膛扩大,破坏熔炼的稳定性,开炉时间一长,后期会出现铁液温度下降,烧损增多,铁液氧化的现象。   开炉在8–12h时,应重视炉衬材料的品质,敷捣料湿度要小,捣打密度要大。封炉连续作业时,炉体与风口应进行水冷,炉身、炉缸采用高铝砖、ASC砖和ASC捣打料。该类炉子的连续工作时间,视系统设计、炉衬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变动于1~6周。目前国内已有生产优质炉衬材料的厂家和经销国外产品的公司。   2.使用中频感应炉   近年来,作者走访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胶东地区,发现采用感应炉或与冲天炉双联的工厂不少。感应炉铁液的质量高,常是国外采购商和国内主机厂指定的供货条件。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三代晶体管模块中频炉取第二代传统可控硅中频炉而代之。这种炉子的特点是节电、熔化速度快、升温迅速、操作简便、工作可靠、对电网无干扰、功率因素高。有的还可以实现一台熔化,另一台保温或预热的一拖二操作。   变频中频炉可满足不同熔炼阶段的不同工艺要求。当熔料时,用较高的频率实现快速熔化;当增碳时,改用较低的频率,增加铁液搅拌力,加快增碳过程,从而达到缩短时间、节省电力的目的。有的炉子还能随液面高度的不同自动调节功率。近期国外推出的宽炉体感应炉,可实现大料直接装炉。    3.不可忽视生铁中的微量元素   生铁出厂一般只规定Si、Mn、P、S,对C无限量,微量元素则随矿源而任其自然,不作检测,底码不清。我国生铁中的微量元素有Cu、Cr、Mo、V、Ni、Ti、Sn、Al、Pb、Bi、Zn、As、Sb等。其中Cu、Cr、Mo、V、Ni、并无害处,Al视为中性,As、Zn、Pb有害,Ti、Sb、Bi、Sn为敏感元素,低于一定值有利,超过则有弊。   一般而言,生铁中的微量元素对普通铸铁件无关紧要,但对球铁件和重要灰铁件不可轻视。德国规定球铁用生铁微量元素总量ΣT≤0.0745%,日本为ΣT≤0.089%,要求Ti不大于总量的50%。国内有资料提出球铁用生铁ΣT≤0.1%,其中Ti<0.045%。   有的外商,对铸铁中的Ti有明文规定,铸造厂应根据炉料配比情况,反算出对生铁中Ti量的相应要求。   以前,有些工厂用某些生铁时,出现过一些金相组织和铸造缺陷的异常现象,这与生铁的遗传性不无关系。   4.感应炉增碳   感应炉若以废钢为主炉料,在炉内增碳生产合成铸铁,可得到钢一般纯净的铁液。由于没有生铁粗大石墨的遗传和受孕能力优良,铸铁组织中的石墨具有细小和分布均匀的特点,球铁的球化率高,低碳灰铁易于得到A型石墨和珠光体基体,且壁厚敏感性减小。因为磷很低,大大降低了发动机件缩松渗漏的缺陷。   增碳剂常用的有石墨质增碳剂(电极块或优质天然石墨、类石墨)和碳质增碳剂(如冶金焦)。电极质地纯,灰分<0.5%,S、N含量只有0.1%。选用天然石墨和碳质增碳剂时,应特别关注其灰分,S和N量,并防止受潮。增碳剂的吸收率,炉底加入(装料)时为65~70%,镜面加入时为75~80%。在一定程度上,回收率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高于平衡温度后,因部分碳消耗于反应(SiO2)+2C=[Si]+2CO,反而降低回收率。   碳的熔点为3727℃,碳原子是通过溶解和扩散方式进入铁液的,因此增碳剂的粒度和熔池的搅拌对于增碳过程十分重要。   三 炉前处理   1. 脱硫   铁液脱硫可减少球化剂用量和铸件中硫化物夹渣的数量。发达国家球铁生产几乎全部采用脱硫工艺,要求脱硫后S≤0.01%,我国条件下,目标位为S≤0.02%,锡柴和常柴可达到S≤0.015%。   包底Na2CO3冲入法处理,方法简便但脱硫率低,效果不稳定,处理时烟尘污染环境,对咽喉有刺激性。在规模生产的球铁车间,宜将脱硫剂置于液面,采用机械搅拌法、摇包法或气动搅拌法进行脱硫。其中气动法较为简单,动力消耗少,最为流行。气动脱硫装置可设于前炉上游,进行连续脱硫,亦可在炉前单包间断脱硫。气动源多为N2。   脱硫剂分CaC2系和CaO两大类。CaC2脱硫效果好,可将硫由0.04~0.06%降至0.01%以下,浮渣呈颗粒状易于去除,只是它的价格贵、熔点高,又碍于运输和保管,故限于近点供应。CaO系使用较为普遍。无论是那一系脱硫剂,都应具有抗潮、防爆的特性。活性CaO经表面成膜处理,并加添加剂制成的复合脱硫剂,不受潮,去硫效率高,气动法脱硫,脱硫率在60~90%。产量不大的工厂,单包冲入法脱硫应采用低熔点复合脱硫剂,脱硫率为30~50%,此时脱硫渣呈熔融状。   气动脱硫后,铁液进入感应炉提温。   2. 除渣   除渣过程可在包中或感应炉内进行。将除渣剂(聚渣剂)撒于液面即时形成一熔融层,起覆盖和聚渣作用。除渣剂受热膨化,在熔融层中产生许多小孔,起良好的保温作用。   除渣剂分低、中、高三档。由原矿经简单破碎、过筛的产品属于低档,各省均产。现已不被铸造厂看好。中档除渣剂对原矿有所选择,增加了水洗等工序,能满足铸件的基本要求,为多数工厂接受。进口的高档除渣剂,选优质矿源,加工工序有别于一般。该产品撒于液面即迅速散布,覆盖整个液面,除渣能力超卓,用量少,不粘炉衬与浇包,用棍即可将熔融渣层整体挑起,清渣方便彻底,近三年来已开始受国内业界的重视。   3. 球化   球化处理仍以包内冲入法为主。选用球化剂需视熔炉、出铁温度,脱硫与否和球铁类型等而定。一般而言,冲天炉铁液选用Mg7~9%,RE3~7%的球化剂,感应炉铁液选用低Mg(5~6%),低RE(1.5~2.5%)球化剂,亦有的厂仍用Mg8RE3球化剂。JB/T9228-1999标准,对Mg 和RE的成分范围偏差规定为±1%,有些厂标已缩小为±0.5%,对Ca、Al等亦有明确规定。球化剂质量中,应重视MgO含量、成分的偏析程度以及粒度的集中度。凡是粒度不匀,粉末多,色泽发暗的球化剂不宜选用。   原则上,只要掌握好铁液的化学成分和孕育环节,采用上述球化剂即可生产铸态球铁。但亦有工厂采用铸态球铁用球化剂。一般,在铸态铁素体球化剂中含有Ba和Bi,在铸态珠光体球化剂中含有Ba和Sb,但对于QT700-2以上的重要曲轴类铸件,不推荐使用含Sb球化剂,此时应通过调整Cu、Mo等的含量来控制基体。必须指出,不管是否采用铸态球化剂,孕育永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重稀土含镁球化剂用于厚壁球铁件,为了防止球化衰退和石墨畸变,还应当调低Si量,采取增加石墨球数,细化石墨球径的工艺手段。   盖包处理法大大减少了处理时的烟光污染,是一种节省球化剂、保证球化质量的简便工艺,值得推广。在钢液喂丝技术的启发下,喂丝球化经过试验已成功用于新兴铸管公司等企业。喂丝球化是由喂丝机将合金包芯线连续不断地向浇包底部送进,进行球化处理的一种工艺。该工艺可精确控制残余镁量,具有一高三少即球化质量高、渣量少、温降少、污染少的特点。包芯线外皮为0.3mm厚的冷轧钢皮,芯材一般为含Mg25~30%,并有Ca、Ba、(RE)等的复合成分。喂丝法成本比冲入法低20~40%,对大批量生产的铸管厂、汽车铸造厂等很有吸引力。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能成套供应喂丝机和包芯线,包芯线分球化、蠕化、孕育、脱硫、增碳和合金化等多个品种。   型内球化是在浇道内设一反应室,铁液边流过边发生球化反应。型内球化劳动条件好,氧化损失少,Mg吸收率高达80%,克服了球化衰退与孕育衰退,提高了球铁性能。型内球化对铁液硫量要求严格,铸件的工艺出品率低。七十年代国内曾有应用,现已不见于生产。   4. 孕育   孕育是提升铸铁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孕育剂基本实现了系列化和商品化。   时下,国内孕育剂主要是硅系和碳硅系。   硅系孕育剂熔点低,适合于碳高碳低,硫高硫低的各种铁液,应用最广。特殊硅铁的孕育作用强,用量少,引起铁液化学成分的波动小,铸铁质量稳定。覆盖面大的首推FeSi-Ba-Ca,它明显增加共晶团数,抑制灰铁中的D、E型石墨而促进A型石墨的形成,提高球化级别,Ba,尤其是Ba、Ca共存时,抗衰退性好。FeSi-Sr是薄壁发动机零件适用的孕育剂,有很优秀的防白口能力,而不明显增加共晶团数,因此可根除因缩松而招致渗漏的弊病。球铁生产中,由于Ce的存在,Sr的孕育效果受到削弱。含Zr硅铁有类似于含Ba硅铁的作用,而表现得较弱。但Zr有除气功能和微合金化作用,对铸铁的力学性能起稳定作用。含Zr硅铁的熔点高,故常Zr-Mn共存,以降低其熔点。高Ca的孕育剂,如CaSi,兼有脱硫脱氧和防白口及增加石墨核的作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有使用,后来由于焦碳和铁液质量的改善,CaSi已很少单独使用,偶见于与FeSi或FeSiRE复合使用。碳硅孕育剂中的碳(石墨)使这种孕育剂有十分优秀的防止白口能力。对由高温铁液生产边角多、壁厚较薄的灰铁件时,较为适用。水压薄壁件,有防渗漏要求时,亦可作为选项。球铁生产中,碳硅孕育剂不应使用。   出铁槽大剂量孕育由各种形式的后孕育所替代是孕育方法发展的大趋势。后孕育要讲究孕育剂的粒度大小和粒度均匀性,特别是包口随流孕育和浇注流喷射孕育时,粒度偏大,熔吸不良将在铸件中产生硬点、晶间夹杂物等缺陷。当采用高效孕育剂时,切忌孕育过量、以防缩孔、气孔和石墨偏聚现象的发生。   型内孕育有多种方法,目前大多采用的是将块状孕育剂放在直浇道底部进行过流孕育,这种方法抓住了孕育的形核峰机,理论上可获得最佳的孕育效果。   5.合金化   铸铁常用的合金元素有Si、Mn、Cu、Cr、Mo、Ni、Sn、Sb、V、Ti、P等。其中Si、Mn、Cr、Mo、P以铁合金形式加入,Cu、Ni、Sb、Sn以金属形式加入,V、Ti以铁合金或VTi生铁形式加入。加入时机在炉后(冲天炉)、炉内(感应炉)还是炉前,需视它们的熔点、氧化性和密度等而定。为了便于高熔点铁合金的熔吸,除控制粒度外,采用发热合金剂或喂丝加入法是比较理想的措施。   实践表明,将一部分FeMn、FeCr与硅系孕育剂一起加入,对孕育有加权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推迟低合金化元素的加入时机,对性能影响有利。   四 过滤   金属过滤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应用较为普遍。实践证明,关键机件的失效不完全在于试棒力学性能的高低,而是铸件内部的健全程度。因此,单纯追求金相组织的完美是不全面的。作者走访过的工厂,其品牌产品无不重视过滤的最后一关。一般小件采用纤维过滤网,过流量大或重要件采用蜂窝陶瓷过滤片或泡沫陶瓷过滤片。过滤片与过滤网相比,档渣能力更强(泡沫陶瓷过滤片可去掉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细小夹杂),还有明显的消气作用。作为探索,集球化–孕育–过滤于一体的多功能过滤器正在试验中。
主要是从衰退的角度考虑,碳硅孕育剂的作用大,但衰退时间短,所以一般是不赞成使用,必须要辅以Ba、Ca、 ... 这种孕育剂是碳化硅吗?
铸铁件生产中值得关注的一项新工艺 来源:[中国铸造协会李传栻] 铸件凝固后的“控制冷却工艺” ◆ 中国铸造协会 李传栻   灰铸铁是历史悠久的铸造合金。人类掌握灰铸铁件的生产技术,就是文明发展过程中“铁器时代”的开始,迄今已将近三千年了。正是由于灰铸铁件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才出现了蒸汽机和多种产业机械,从而推动了产业革命。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铸铁技术的是我们中国人,西方进入铁器时代大约比我们晚两千年左右,是在元代进军欧洲时,由我国的随军工匠传授给他们的。   球墨铸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问世,由于其具有多种优良的性能,近几十年来生产技术和应用范围都发展很快。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蠕墨铸铁问世,其性能介于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之间,特别适用于一些经受热循环载荷的铸件,如内燃机排气管、柴油机缸体、缸盖、钢锭模和玻璃模具等。近年来,其应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高性能的铸造合金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尤其是各种轻合金铸件的应用发展很快,但是,由于组织中含石墨的铸铁具有多种优越的性能,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仍然是用量最大、最重要的铸造合金。   就每年公布铸件产量的各国而言,每年世界铸件总产量中,灰铸铁件和球墨铸铁件的产量都占铸件总产量的70%以上。按2013年的统计,各主要工业国和铸件生产大国中,俄罗斯、德国、法国、印度、日本和中国,灰铸铁件和球墨铸铁件的产量都占铸件总产量的70%以上,只有美国(65.4%)和英国(64.1%)略低于70%。   这里所谈到的、与控制冷却工艺相关的,都是组织中含游离石墨的各种铸铁,包括灰铸铁、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不涉及组织中不含游离石墨的其他多种铸铁。为方便起见,这里简称为“石墨铸铁”,其含义就是组织中含游离石墨的铸铁。   石墨铸铁的历史悠久、应用的范围宽广、用量又非常之大,这当然要归功于各国铸造业界长期以来持续不断地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尽管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应用和发展,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认识仍然是非常浅薄的,其潜在的功能远没有充分发挥,研究、开发的空间仍然非常广阔。   石墨铸铁件凝固以后的冷却条件,对材质的性能和铸件的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这方面,此前是很难控制的。   近年来,检测方法、模拟技术和监控手段等方面发展迅猛,其应用日益广泛,在此基础上,一些工业国家开始意识到,对于石墨铸铁,如果:先按按其成分和对材质要求绘出相应的冷却曲线,连续冷却变态曲线(CCT曲线)或等温变态曲线(TTT曲线);再根据铸件凝固后的冷却条件,实际测定冷却过程中各部位温度的变化;然后,采用可控的冷却方式,使铸件各部位按设定的冷却速率冷却。处理得当,就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令人瞩目的效果: ◇ 可以使铸件冷却过程中各部位的温差很小,这样,结构复杂、壁厚差别较大的铸件也不需要消除内应力的退火; ◇ 生产灰铸铁件,不必加入Cu、Sn之类的合金元素,即可使基体组织全部为珠光体,并提高其强度; ◇ 生产球墨铸铁件,无须采用后续热处理即可使其基体组织符合要求; ◇ 生产ADI铸件,不必进行等温淬火就可得到奥铁体(ausferrite)基体组织。   实施这项工艺,涉及的问题很多,过程也相当复杂,但却有节能、减排、省资源和提高工效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提出后不久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我们暂称之为“控制冷却(engineered cooling)工艺”。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Janowak, J. F. 和Gundlach, R. B. 就对ADI铸件的热处理进行了有创意的研究,探讨在铸造厂用控制冷却的方法替代等温淬火的可行性。当时还没有“engineered cooling”这一新词,他们用的是“Controlled Cooling”。   几年前,日本洋马铸造技术公司(ャンマ-キャステクノ株式会社)将这项工艺用于生产灰铸铁大型柴油机缸体铸件[1],取得了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材质强度和免除铸件消除内应力的退火等多方面的效益,获得了日本专利(专利号5416515)。   不久后,美国铸造协会(AFS)与Missouri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工作,课题是“采用控制冷却工艺生产高强度铸铁件(High Strength Cast Iron Castings Produced by Engineered Colling)”。这项研究工作由美国铸造协会、Missouri科技大学、Elkem公司、kohler公司、Dotson铸铁公司、Selee公司等单位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是用控制冷却工艺替代等温淬火,在铸态下制得基体组织为奥铁体(ausferrite)的球墨铸铁。目前,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实际用于生产的工艺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已确认了这项工艺的可行性[2],球墨铸铁铸态下的抗拉强度从原来的550~600MPa,提高到1,000~1,050MPa。   最近,在美国Ohio州立大学和Alabama大学任职的Stefanescu D. M.与西班牙铸造行业的几位同仁合作,也进行了有关铸态奥铁体球墨铸铁方面的研究工作[3]。为了更好地应对铸件壁厚对冷却条件的影响,提出了按铸件的模数调整落砂温度和等温保温温度的计算式。 一、铸铁组织的一些特点   铸铁是以铁碳合金为基础的多元合金。在考量铸铁件的组织时,为简便起见,通常都是参照铁-碳合金二元相图,必要时,再在此基础上考虑某些主要合金元素的影响。   铁-碳合金二元相图有二重性,即:包含有稳定系和亚稳定系两种。   如果按稳定系凝固、冷却,铸铁的组织中只含有石墨和铁素体;如果按亚稳定系凝固、冷却,则组织中只含有渗碳体(Fe3C)和铁素体,以及由渗碳体和铁素体构成的其他多种组织。   实际生产中,只有生产完全铁素体球墨铸铁件时,其凝固、冷却的全过程是按稳定系进行的。大多数石墨铸铁中,都是稳定系组织和亚稳定系组织共存的。   石墨铸铁铸态组织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铸铁共晶转变前析出初生相,再加以共晶转变形成的相,构成铸铁的初始组织;第二阶段,铸铁凝固后冷却的过程中,共晶奥氏体中溶解的碳量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脱溶的碳,向附近的石墨扩散,继之以随后的共析转变,形成最终组织。 1、初始组织   石墨铸铁凝固后形成的初始组织包括:石墨的形态、数量、尺寸和分布状况,初生奥氏体、共晶奥氏体的数量和形态,共晶团的数量,以及晶界处的最终凝固相。   石墨铸铁是历史悠久的铸造合金,长期以来,铸造行业的前辈们一直都非常关注其冶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各工业国家在这方面探索、研究工作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正是因为如此,才使我们对石墨铸铁的认知能够不断深化;作为最重要的铸造合金,才能够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目前,对于其初始组织,我们已经掌握很多有效的控制的工艺,主要如: ◇ 优化碳、硅含量和碳当量,控制初始组织中奥氏体和石墨的含量; ◇ 在研究高温过热和高温静置对石墨化影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熔炼温度、静置时间和浇注温度的优化; ◇ 采用并逐步优化预处理、孕育处理、和控制硫/锰含量等工艺,促进石墨的生核; ◇ 开发了多种控制石墨形态的工艺技术,如球化工艺、蠕化工艺和形成珊瑚状石墨的技术; ◇ 近年来,注意到灰铸铁中奥氏体枝晶对铸铁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多种促进奥氏体生核的工艺,由增加奥氏体枝晶的含量提高灰铸铁的强度; ◇ 通过对最终凝固相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铸铁成分的控制; ◇ 采用过滤技术,提高铁液的清洁度; ◇ 优化浇注系统的设计,力求使铁液以平流的方式充型,避免因浇注过程中卷入折叠的氧化膜(bi-films)而造成各种铸造缺陷。 2、共晶转变后冷却过程中和共析转变形成的最终组织   石墨铸铁中碳、硅含量都相当高,而且工艺方面又采取了多种促进石墨化的措施,共晶转变都是按稳定系进行的,转变过程中不析出渗碳体。但是,在共晶转变以后的冷却过程和共析转变的过程中,组织变化的情况却是非常复杂的。   石墨铸铁中的碳含量很高,因而,共晶转变析出的奥氏体中碳含量很高,在此后的冷却过程中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逐步降低。共析转变以前,铸铁的温度还比较高,原子的扩散比较方便,而且,脱溶的碳量也不多,在组织中只有石墨、没有渗碳体的条件下,脱溶的碳不可能重新形核、析出,只能向附近的石墨扩散。影响最终组织主要是共析转变。   石墨铸铁共析转变时的温度已相当低,原子的扩散缓慢,转变速度远低于共晶转变,转变时的过冷度很大。在这种条件下,脱溶碳的扩散受到制约,来不及转移到共晶转变析出的石墨上,就只能按亚稳定系转变、形成渗碳体了。因此,除完全铁素体组织的球墨铸铁外,各种石墨铸铁的最终组织中,实际上都是稳定系和亚稳定系并存的,既有石墨和铁素体,也有渗碳体。组织中铁素体、渗碳体的份量,以及二者混配的状态是决定铸铁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此外,在特殊的冷却条件下,还可以形成奥铁体组织。   石墨铸铁最终组织中铁素体、渗碳体的份量,及其混配状态,取决于铸铁的化学成分和铸件各部位的实际冷却速率,因为这两项因素都对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此前,由于检测手段和控制技术方面的制约,我们既难以切实了解铸件冷却过程中各部位温度变化的情形和各部位的冷却速率,更没有办法控制铸件各部位的冷却速率、从而使铸件本体材质符合预期的要求。因此,关于铸件凝固后冷却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我们实际上无能为力,只能听其自然。对铸铁最终组织的控制,只能借助于加入各种合金元素、控制其化学成分。   但是,只靠加入合金元素、调整成分控制铸铁的最终组织有一些重大的局限性,实属无奈之举。   首先是提高生产成本,耗用珍贵的资源;   其次是无助于消除铸件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   最重要的是,加入合金元素提高铸铁铸态下的强度是有限的,欲使其具有更高的强度,往往还需要增加后续的热处理工序,不仅耗能、费力,提高生产成本,而且延长生产周期。   “控制冷却”的概念,就是针对这种实际问题逐步推出的。 二、日本洋马公司的用例   日本洋马公司松江事業部的主要产品是大型柴油机的缸体、缸盖,包括铸造和机械加工全过程,铸件材质为灰铸铁,主要产品缸体的单件重3~8t不等。   按原来的生产工艺,从浇注后到脱箱(使砂型自砂箱中脱出),大约需要冷却40~85h。   由于装缸套部位与曲轴箱壳部位的壁厚差别较大,而且,薄壁的曲轴箱壳部位又接近于铸型的外表,冷却快,因此,冷却过程中,两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大,落砂后的铸件中存在较大的内应力,必须进行消除内应力的退火处理。   完成这两项工序所需的时间,约占产品生产周期的40%。   生产周期长还导致在制品数量大、备用砂箱的数量多、占用的生产面积大等诸多问题。   为了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数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决定,以缩短自浇注到脱箱的时间、免去消除内应力的退火处理为目标,开展一项工艺试验研究工作。 1、工艺改进的方案   为了缩短自浇注到脱箱的时间,必须在铸件凝固后加强冷却,提高其总体冷却速率。   为了免去消除内应力的退火处理,必须在铸件凝固后冷却过程中保持各部位的温度均匀。   通常,铸件在铸型内冷却,都是由表及里的。铸型外表部位的温度低、铸型内部的温度高,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差别究竟有多大?由于影响的因素太多,就谁也说不准了。要对其有切实的了解,必须就目标铸件和实际工艺条件进行测定。   洋马公司就重7t的缸体所作的测定表明:浇注后60h,接近铸型外表的曲轴箱壳部位温度已降到70℃;处于铸型中部的、装缸套部位下端的厚壁部位,温度仍保持在440℃左右。其间的温差相当大。 很明显,自铸型的外表加强冷却是不可行的。首先,采用这种方式会导致铸件内、外部的温差增大,不但不能消除内应力,而且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再就是铸型外表的温度低,自外表加强冷却的效率很低。因此,加强冷却只能从内部着手。   在冷却介质的选择方面,也有一番考虑。往芯子内部吹冷空气,虽然很安全,但冷却效率低,需要吹入大量冷空气。   水的蒸发潜热很大,为2260 kJ/kg。利用水的蒸发降温,效果很好,往芯子内部注入少量的水,就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获得很好的降温效果。   基于上述考虑,确定了自芯子内部注水、加强冷却的方案。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必须在铸件完全凝固以后注水。 2、冷却方法   大型柴油机缸体的内腔,由多个芯子组合形成。每一缸筒部位都有一个装缸套部位与曲轴箱壳部位联成一体的芯子。每个芯子中都装有管壁钻有很多小孔的φ100钢管,联通到铸型的外面,兼有芯骨和排气通道的作用。   最终采用的冷却方法是:在每一芯子的排气钢管中装入软管。铸件凝固后,通过软管向芯子的各部位注水。蒸发的水蒸汽也由φ100钢管排出。   根据各部位的温度,实时调定每一软管注水的流量,以确保铸件各部位的温度均匀。每一软管管路中都装有流量计和控制阀,由可编程序控制器自动控制。 3、效果   洋马公司实施初步的控制冷却工艺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 ◇ 铸件凝固后的平均冷却速率,从原来的5.7℃/h提高到16℃/h; ◇ 铸件冷却到500℃所需的时间,由原来的46h缩短到18h; ◇ 由于铸件冷却过程中各部位的温差小,铸件内的残留应力很小,可免去消除内应力的退火处理。采用控制冷却工艺后,铸态铸件各部位残留应力测定值的平均值,还略低于原来经消除内应力退火的铸件; ◇ 铸态铸件各部位的本体强度均高于原来经消除内应力退火的铸件,各部位抗拉强度的平均值大约提高15MPa; ◇ 在显微组织方面,石墨的形态、数量和尺寸都与原来经消除内应力退火的铸件相同,但基体组织中铁素体的含量更少,因而,强度和硬度都较高。 三、美国铸造协会(AFS)与Missouri科技大学合作进行的研究工作   关于这项研究课题的建立,前面已经作了简短的说明,这里,扼要介绍一下这项研究工作第一阶段的一些情况。   这项研究工作,是针对各种石墨铸铁而建立的,可是,其实施的顺序却不因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传统惯例,第一阶段工作的目标就是攻坚克难,针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研究用‘控制冷却’替代‘等温淬火’的可行性。   大家都知道,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具有多种优异的性能,而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就是‘等温淬火’的工艺过程复杂、热处理设备价格昂贵、能耗大。如果能免除‘等温淬火’,则其对铸造行业的影响将是不可忽视的。   顺便要说明的是:如果免除了‘等温淬火’,就不能再用“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这一名词了,因此,在这里,都按其基体组织称之为“奥铁体球墨铸铁(ausferritic ductile iron)。” 1、用控制冷却的方式进行试验性的模拟   为了模拟各种控制冷却方式的作用,研制了一套热模拟装置。可以将试样加热到要求的温度,随之使其按要求的冷却速率冷却。然后,根据试样的显微组织,就可以求得该材质的连续冷却曲线(CCT曲线)和等温转变曲线(TTT曲线)。   加热设施用计算机控制的高功率直流电源加热,同时,用焊在热区的热电偶和高精度红外线光学高温计测定温度。   冷却设施用比例电磁阀控制、吹射压缩空气。   试样用化学成分与目标材质相近的、实际生产中的球墨铸铁(C 3.77%,Si 2.33%,Mn 0.47%,Cu 0.39%)制造,先铸造150×200×25㎜的板状铸件,再用以截取、加工成50×6.2×3.5㎜的试样。   由于试样的热惯性小,用上述加热、冷却设施,可以做到:以80 ℃/s以下的任何加热速率加热;以80 ℃/s以下的任何冷却速率冷却。   连续冷却的工艺是,将试样加热到920℃,再以不同的冷却速率冷却到室温,在此条件下:   冷却速率在2 ℃/s以下,提高冷却速率会导致珠光体的数量增多、硬度增高;   冷却速率在2~10 ℃/s之间,提高冷却速率,就会因形成马氏体而致硬度显著提高。试验的结果表明,太高的冷却速率会导致不希望其产生的马氏体转变。   等温处理工艺是,将试样加热到920℃,再以不同的冷却速率冷却到380℃,在此温度保温10~30min,然后快速冷却到室温。在380℃保温25min,形成奥铁体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920℃冷却时的情况是:   只要冷却速率在2 ℃/s以上,就会在枝晶间形成部分奥铁体;冷却速率为5 ℃/s,形成奥铁体和细小珠光体的混合组织;   冷却速率为10 ℃/s,基体组织为奥铁体,但石墨球周围有局部珠光体小团。   还要指出的是,如果延长在920℃下保温的时间,会使奥氏体中的碳含量饱和,而且分布均匀,就有提高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铸铁组织中奥铁体的含量增多。 2、控制冷却方案的设定   通过试验,并采用流体动态模拟方法,设定铸件控制冷却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试验中,不用小型试样,而用接近实际铸件的150×200×25㎜的板状铸件。试验中要考虑3种变数:一是冷却速率;二是铸件壁中的温度梯度;三是表面温度。   根据前一阶段试验的结果,目标冷却速率定在2 ℃/s以上。   为了使铸件各部位的组织一致,且避免因温差而导致的热应力,应尽可能地使铸件中的温度梯度减至最小。   为避免产生马氏体组织,冷却过程中,铸件表面的温度应保持在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以上。   试验中,不同冷却方法对150×200×25㎜板状铸件各部位温度状况的影响,用流体动态模拟(FLUENT软件)进行预测。预测的部位包括:铸件的心部,铸件大表面的中部,以及板状铸件的边角部。   试验的结果表明:对25㎜厚的铸件而言,在空气中冷却、吹空气冷却,都不能达到使铸件具有奥铁体组织的冷却速率;大量喷水冷却可以有很高的冷却速率,但铸件内的温度梯度很大,而且铸件表面温度很快就降到Ms温度以下。   为了使冷却条件符合要求,设计了一种计算机辅助的控制冷却方法。采用既可以喷射空气、也可以喷水的广角喷雾器,其冷却强度是可控的。模拟中,由表面温度的反馈控制冷却。用这种模拟方法,可得到要求的冷却速率,铸件内的温度梯度很小,而且表面温度可以不低于要求的值。 3、控制冷却方案的确认   确认工作也是在试验室进行的。用感应电炉熔炼铸铁100磅,经球化和孕育处理后,主要成分是:C 3.65%,Si 2.36%,Mn 0.55%,Cu 0.55%。   试验所用的样件,仍然是150×200×25㎜板状铸件,立浇,上方置顶冒口。用自硬砂造型,每型1件,共浇注4件。浇注时,直接自顶冒口注入铁液。   其中2件,浇注后按常规作业方式冷却,供参照用。   另外2件,铸件凝固后及早落砂(按:落砂温度的上限是固相线以下50℃,下限是共析转变温度以上50℃),然后立即将其置冷却装置中按控制冷却工艺冷却。   按常规方式冷却的铸件,基体组织以层片状珠光体为主,有10%~15%的铁素体,抗拉强度550~600MPa,伸长率8%。   控制冷却的铸件,基体组织为奥铁体和细小的珠光体,抗拉强度1000~1050MPa,伸长率4%。 4、小结   这项研究课题第一阶段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确认控制冷却这一概念的可行性。从初步的试验结果看来,采用控制冷却工艺,可以制得铸态下基体组织为奥铁体的球墨铸铁件,虽然组织中仍存在少量珠光体,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但总体而言,这一工艺的效果是很好的。   研究工作的第二阶段,还将针对各种低合金石墨铸铁、不加合金的石墨铸铁,研究控制冷却工艺对不同壁厚铸件组织的影响。   当然,将这一工艺用于实际生产,还有很多难题有待解决,包括就每一特定的生产条件设计适用的的设备。如果我们通过实践逐步增强对这一工艺的认知,存在的问题逐一得到妥善的解决,工艺也就会随之不断优化,这样,当然会有助于铸造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荻野 知也,三村 保行,石川 知哉,南場 和也,梅林 昌平,上田 英明.“中子内水冷にょる大型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の燒钝レス铸造技术の開發”,素形材 Vol.55(2014) No.12. 2、S. N. Lekakh, “High Strength Ductile Iron Produced by Engineered Cooling:Process Concep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allcasting, Vol. 9, Issue 2, 2015. 3、S. Méndez, U. de la Torre,P. Larrañaga,R.Suárez,D.M.Stefanescu, “Processing Thickness Window for As-Cast Ausferritic Castings,” AFS Trans.Vol.123pp 219~226(2015)
此工艺如是用来获得高质量的铸态组织,尚可研究推广.如果在此之上再做热处理,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铸铁件内部通水冷管道,管道直径50mm,如何保证铸件管道不粘砂,不透皮?!谢谢!
楼主说的管道是在浇注过程中通水还是铸件使用过程中通水?要是后者不难实现,前者就有点危险了。加大钢管的厚度吧,要不直接上内冷铁,安全第一
我们厂的灰铸铁件你说要硬度有硬度、要强度有强度,UT、PT、MT等等探伤都可以来得。就是唯独这个外观啊,那个丑啊!去到客户厂里一瞅我就知道那个是我们做得。都不好意思说是我们做得了。大家对提升外观质量有什么建议啊? 我想的: 1、从砂的粒度、粒形及分布来着手; 2、从涂料(主要是该用什么涂料、如何配制、检测指标等方面)上着手; 3、从操作上,包括上涂料的方式,目前我们用手工涂刷,流涂、喷涂都没用过。以及铸型修补,小破损如何修补,大破损如何修补等等; 4、从模具上着手,这个木制模具寿命短加之工人操作中部爱惜模具,新模具一两个周大面就凹凸不平了; 5、从管理,采用一些管理工具比如:“三不”不传递不合格品、不生产不合格品、不接收不合格品。这里指工序间的产品,还有设置工序检验点等等。 我能想到的差不多就这么些了,请大家给给建议!
1、涂料的波美度可以测一下,选择适当的涂料,流动性好点的,有可能会强度差一些,我就见过强度好点的,流动性差;流动性好的,强度差但是表面粗糙度低; 2、提醒工人使用模具的时候注意保护下,及时维修 3、让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给与适当的奖励,对表面质量进行考核,持续改善给及对应的操作者一定的奖励
消失模灰铸铁件最低浇温是多少? (好像是 张三 同仁的一帖子:消失模灰铸铁 弯管 薄壁高件,200多公斤,冲天炉铁水,浇温1340度。当时觉得很厉害!)
铸件材质不同、大小形状不同浇注温度不同,高了、低了缺陷不同,低了调高点,高了调低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传统砂铸温度要高50~100℃